任職時間:1979.04-1984.03
陸大京,原名京生,字君房,英文名Ta-ching Loh或Lu Da-jing,漢族,江蘇無錫人,1907年3月29日生于北京,1995年7月27日卒于廣州,博士、教授,原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和學術委員會顧問,曾任全國科學技術委員會藥械組組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顧問、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學術組成員、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委員、廣東微生物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
陸先生1919年進入清華學堂學習;1927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留學,1929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進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農學院,1930年獲碩士學位和“斐陶斐”獎;隨后進入明尼蘇達大學,1933年畢業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助教;1934—1937年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教授;1938年到廣西農事試驗場任一級技工兼廣西大學農學院院長、教授;1945年任廣西善后救濟分署農業顧問、廣西機械農墾處(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廣西省農墾管理處)處長;1950年到廣州任廣東省糖業公司農業工程師兼嶺南大學教授;1953年中央農墾總局成立時任華南特種林業研究所(即后來的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植保系副主任,1970年退休;后重新工作并于1978年調至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任副所長并主持研究所工作,1985年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顧問至逝世。
陸先生自1927年便開始了他的真菌學研究生涯,在康奈爾大學他主修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分類學,得到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懷素(H.H. Whetzel)的指導和好友鄧叔群先生的幫助,研究發現用砷酸鈣抑制格鏈孢菌對人參感染有很好的作用并在美國植物病理學雜志上作了報道;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期間他分離出了當時美國水稻最嚴重的幾種病原菌并完成了碩士論文;在明尼蘇達大學斯坦克曼(E.C. Stakman)教授的指導下又完成了博士論文《一些水稻病害的生理研究》,成為該校年齡最小的博士并獲Gamma Sigma Delta獎,同時學習了甘蔗等熱帶作物真菌病害的知識。
回國后,他在水稻、油桐、煙草、橡膠、油棕、胡椒、咖啡、芒果和腰果等作物的真菌病菌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如:選育出了抗青枯病菌的煙草品種; “海南油棕果腐病原鑒定及其發病規律的調查研究”獲1984年國家科技成果獎;文革后,研究人員在他早期成果的基礎上深入開展了橡膠樹根病害的研究,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并在全國推廣,成果獲1981年農墾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在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他還培養了大批真菌學研究人才,尤其在廣東期間,他利用鄧叔群先生等人在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打下的學科基礎,組織人員和指導年青科研人員及研究生,重新加強了真菌學的研究,對廣東乃至全國真菌學科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他獲“科技教育和行政工作50年”榮譽獎;1987年獲中國熱帶作物學會的“從事熱帶作物科研30年”榮譽證書;1988年被廣東省科協評為成績優異的積極分子。
他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真菌學事業,在熱帶作物真菌病害防治研究、真菌資源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被公認為我國“熱帶作物病害研究先驅”。
附錄:陸大京先生主要論著
[1] 陸大京。1964。海南油棕果腐病的研究.植物保護學報 3:217~223
[2] 畢志樹,鄭國揚,陸大京等。1982。我國鼎湖山的擔子菌類Ⅰ.多孔菌科的種。真菌學報1(2):72~78
[3] 畢志樹,陸大京,鄭國揚等。1982。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資源調查名錄之一。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 1:175~184
[4] 畢志樹,陸大京、鄭國揚。1982。我國鼎湖山的擔子菌類Ⅱ.牛肝菌科的種之一。云南植物研究 4(1):55~64
[5] 鐘恒,陸大京,畢志樹等。1983。傘菌孢子的掃描電鏡研究。真菌學報 2(2):96~101
[6] 胡炎興,陸大京,姜廣正。1986。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的小煤炱菌。真菌學報 增刊1:71~81
[7] 陸大京。1987。疫霉菌綜述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2:42~62
[8] 彭衛憲,陸大京。1987。用滅活原生質體融合進行高溫香菇育種1.融合產物的選出及鑒定。真菌學報6(3):184~192
[9] 梁佩瓊,陸大京。1988。中國蟲草屬真菌已知種類的報道概況。食用菌(4):2
[10] 梁佩瓊,陸大京。1988。中國蟲草屬真菌已知種類資源。食用菌(2):1~4
[11] Hu YX, DJ Lu, GZ Jiang. 1989. The Meliolaceae of Hainan Province. Mycosystema, 8(3): 180~190
[12] 陸勇軍,陸大京。1999。廣州市郊蔬菜根際真菌物種多樣性。生態科學18(1):56~58